群众赛事彰显群众伟力(与评论员对话)

 半岛体育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5


李拯:近期,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热度不断攀升,江苏的“苏超”、浙江的“浙BA”,贵州榕江的“村超”、湖南怀化的“楼BA”等赛事吸引了广泛关注。这些赛事中,无明星、非专业,群众成为主角,对此现象您怎么看?

林剑:与专业赛事相比,群众赛事的亮点在于其广泛的参与性。这些赛事覆盖面广,包括深受喜爱的各类运动和适合全家参与的亲子活动。此外,赛事门槛低,很多活动并不严格遵循竞赛规程,让更多体育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,共享乐趣。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,群众赛事强调的是“我参与,我快乐”。

李拯:群众赛事让体育真正成为了“我也可以”的活动,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契合。这些赛事不仅强身健心,更展现出广泛的影响力。

亿元的服务

林剑:贵州台江县的“村BA”就是一个例子,当地老乡说:“多一个球场,少一张牌桌;多一场演出,少一场纠纷。”体育赛事的下沉,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抓手。同时,群众赛事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动力,比如“苏超”前六轮比赛就实现了379.6亿元的服务营收,同比增长42.7%,显示了其强大的带动作用。

李拯:国际经验也表明,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,体育便从“可选消费”变为“日常需求”。从城市马拉松的兴起到户外运动的流行,都反映出群众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。

林剑:电商平台上,户外运动装备如冲锋衣、骑行服、登山靴受到热捧。去年,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过3000亿元,增长近40%。这从侧面说明,健身和体育正在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产业赛道。我们可以借助群众赛事、城市马拉松等活动的引流效应,大力发展体育和健康产业,同时通过“体育+”等模式,让体育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名片和消费的新引擎。

李拯:从这个角度看,人们对体育的热情既是时代进步的产物,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。

林剑:物质条件改善,体育场地普及,这是群众赛事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。截至去年底,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.17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.0平方米。许多地方利用“金角银边”建设场地设施,让群众能迅速找到健身场所。群众赛事的热度背后,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,是国家整体发展的进步。

李拯:很多人关心的是,如何让这些赛事热度延续?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,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群众赛事如何保持活力,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。

全人群参与

林剑:加强制度保障,让群众的体育热情有序释放。国家体育总局构建了“3831”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,确保全项目覆盖、全人群参与、全社会共享。只有这样,才能以制度保障群众赛事的深入发展。

李拯:在球场上,无论是前锋、后卫还是教练,球场外的小店主、外卖小哥、鱼塘老板、挖掘机手,普通老百姓成为赛场上的主角,这展现了群众赛事的共情力和人气聚集能力。群众赛事生动体现了人的现代化,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生态保护,都需要挖掘亿万群众中的力量。继续推进人的现代化,凝聚更强大的群众力量,将为各项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备如冲锋衣

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9月2日第8版

建设场地设